杂书茅房

《无声告白》-[美] 伍绮诗 

【书评】

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个意外之喜, 一开始吸引我的并不是这本书,而且因为最近看的书有点多,有点杂,好看的有,一般的有,不好看的也有,封面设计花里胡哨、宣传语吸引眼球,却名不副实同样有。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,真的让我很意外。我以为又是一本噱头很足,却名不副实的作品,所幸它并没有让我失望。封面上的标语乍一看让人感觉似乎只是噱头、吸引眼球的那句话,在看完后反而让人有种“总结得真好”的感触。在我看来,那句话在一开始就已经隐隐地揭露出了整个故事的基调,已经暗自把主题传达给读者了。

莉迪亚死了,可他们还不知道。

这篇小说是以一个家庭里面二女儿的死亡开始的,通过一点一点的抽丝剥茧,最终还原出整个死亡事件的“真相”。里面的主要人物有五个,父亲李先生詹姆斯、母亲李太太玛丽琳、大儿子内斯、二女儿莉迪亚、三女儿汉娜、“坏小子”杰克。 

李先生是个华裔,因为本篇小说的背景时间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而那个时候,就算是以自由著称的美国也存在极其严重的种族歧视。那个时代的美国人大多还是对移民过去的中国人持有偏见,认为大多数的华裔都是“东亚病夫”,都是社会底层最不值钱的廉价劳动力。

所以文中的李先生是自卑的,自卑于自己的黄皮肤,自卑于自己的原生家庭(他父母都是在一所中学里面打杂的)。因为自身的自卑,因为大环境对种族的歧视,导致李先生十分孤独,没有太多朋友、与邻居的关系也不十分亲切。所以李先生最渴求子女能够摆脱他这种困境,能够真正融入到美国这片“自由的土地”,而这种想法是引起这起死亡事件的间接因素。

以下评析涉及到部分剧透,对这本小说有兴趣,想去看本小说的亲们请慎重选择是否观看。

对于这个人物,我的观感很复杂,他是个大学教授,这种身份证明他是个有能力有上进心的人。同时他有东方男人的温柔,直到他最喜欢的二女儿死亡以前,字里行间能看到他十分爱自己的家庭,也十分爱自己的西方妻子。就是这样一个任谁第一眼看到都觉得是个温柔、老实的好丈夫,在莉迪亚葬礼那天,出轨了。他整个人为了逃避失去女儿的痛苦、逃避妻子歇斯底里的痛苦,而选择投入了一个与他十分相似地、同为华裔的年轻女性的怀抱。在那位女性的身上寻找短暂的安慰。让人觉得最戏剧性,但有可能也反映的是真实生活,这个出轨事件的结局是——他的妻子选择原谅了他。

在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十分讽刺,“到底什么样的男性才不会出轨?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不会出轨的男人吗?”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,但很遗憾,这个问题我并没有得出答案。

李太太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,她最喜欢的就是与众不同,无论是身份还是兴趣。社会对女性有着深刻的误解和歧视,认为女性最大的作用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家庭主妇:回归家庭、照顾好家庭。而在她年轻时,她一点也没有接受这种身份的意思。比起无趣的家庭主妇,她更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、备受尊敬的女医生。

而在当时的医生行业,大家约定俗成的看法则是:这是男人的战场,女性不应该插手。

她确实也以此为目标,为之付出了极大的努力,甚至可以说,差点就成功了。直到她遇到了詹姆斯,她与詹姆斯相爱了、结合了、组建了自己的家庭。人生轨迹与她设想的发生了偏差,她没能成为医生。“没能成为女医生”这件事情成为了玛丽琳内心的执念,成为了死亡事件发生的导火索。因为喜欢与众不同,玛丽琳选择了与众不同的华裔詹姆斯,讽刺的是,这种选择带来的并非是与众不同的人生,她最终还是因为家庭,因为孩子不得不成为了一名无趣的家庭主妇。

对此,我要表达的并非是对“喜欢与众不同”的奚落,相反,我觉得可以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人是十分勇敢的。因为这种人注定孤独,注定不会被太多人理解。

现在这个时代,虽然不能说是最好的时代,但是比起文中那个时代来说,已经宽容和自由了很多。我要表达的是,如果你认定一些东西是十分重要的,放在现在这个时间背景下,比如说,你要考研、你要出国、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、你要做什么……那么你就应该摒弃杂念的去实现它,而不是催眠自己说“没事,不着急,以后总有机会的。”机会往往就是这么失去的,在自己能掌握自己的时间里面没有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,那可能错过了这个时间。你就不再仅仅属于你自己,你可能就会被很多无形的东西束缚,不得脱身了。

大儿子内斯,内斯是一个混血儿,一个长得更像父亲的混血儿。内斯在童年时无可避免的也遇到了一些来自周围人的歧视和偏见。但内斯与他的父亲始终是不同的,他生长的环境与他父亲所处的时代是不一样的。时代在变,可以看到种族歧视问题也在慢慢改变。内斯并没有什么悲惨的成长经历,他在外界没有受到过什么欺凌,但是他在家庭里面却受到了一些伤害(这里就剧透了)。在文中,我觉得最善良,最坚持自我的就是内斯了。就算遭遇了一些冷落,一些失意,但是他还是一直坚持自己想走的道路,坚持着自己的梦想,坚持自己的善良。在文中,他是妹妹莉迪亚的支柱,我甚至觉得他才是这个家庭里面无形的支柱,是平衡他家庭矛盾的重要存在。他做出的选择,他注定的离开,使莉迪亚误解为“支柱的崩塌”,从而也间接造成了死亡事件的发生。

全文看完后,我挺喜欢这个人物的。文里行间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妹妹莉迪亚对他的依赖,他对妹妹莉迪亚的宠爱,他在妹妹离开后的伤心,以及那种想找寻真相的决心。哪怕他的一些行为是莉迪亚死亡的诱因,但是他也并不应该被指责。他做出的是正确的选择,他走的道路承载的是与莉迪亚不同的,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。

三女儿汉娜,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“小透明”,她在家庭中总被忽视,而看文的时候也总会把她忽视,但就是这个在任何人看来都是“小透明”的存在,反而是最靠近真相的人。

二女儿莉迪亚,死亡事件的主人公,活在家庭记忆中的人物,承载着父母最深“爱意”的存在。她长得更加像美国人的母亲,这意味着在她的家庭中,她是最独特的。她父母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女儿,倾尽全力的喜欢她。把自己的梦想、自己没有拥有的东西、期望.....全部压在这个女儿身上。因为文中的某一个事件,莉迪亚选择承受这所有的一切期待,只因为害怕再次失去。而她的默默忍受换来的却是变本加厉。表面看来的无限宠爱背后却并不是无限温暖,有的时候甚至会让人感到遍体生寒。我不否认,文中李先生李太太对莉迪亚的爱是没有恶意的,但是这种爱的形式爱的重量还是让我有种“爱是种枷锁,爱是种酷刑”的错觉。在文中,莉迪亚没有自我,无法自己选择,而死亡对她来说是意外。她真正想要的是其实是脱骨新生,最后得知这是个意外,我格外心疼这个女孩子,毕竟她可能也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走的道路……

最后一个重要人物是杰克,出于私心我把他放在最后一个来说,因为我最喜欢他,虽然他的戏份在全文着墨并不多。看完全文后,这个人物让我想起一句话,是我从我一个高中同学那儿听来的:

“如果你自己有眼睛,就不要通过别人的嘴来了解我”

这个人物在别人的嘴里面就是个罪大恶极的小混混,不爱学习,打架斗殴,总是诱引年轻女子发生一些不可描述的关系。无论是莉迪亚还是内斯都是这样认为的,直到莉迪亚与杰克接触以后,她了解到了杰克并不是大家嘴中的那种人。他其实很善良,也有自己的孤独。她发现了杰克内心隐藏着对某个人的一片深情,这段感情秘而不发、刻骨温情,在全文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。我跟着作者的脚步慢慢的看到这段感情的全貌,才惊觉自己原来错过了那么多,本文看完我最希望的就是杰克能够得偿所愿啦,哈哈哈。

唔,磨磨唧唧、絮絮叨叨的说了这么多,总算是把这篇小说的人物都整理出来了。全部写完以后,我发现我这个人写书评有个特别明显的个人习惯,就是要先把人物全部梳理一遍,可能这么写会显得我这个人比较话痨吧(笑)。不过每个人总有每个人的习惯,并不打算改(哈哈)。

能坚持看到这里的小伙伴们真的特别棒!感谢你们不嫌弃我的小学生文笔!是的,我这么开头是因为我还想写一些自己的感悟……

其实每个角色背后都是有他的象征意义的。李先生身上代表的是种族矛盾,李太太身上代表的是性别歧视,他们的子女身上代表的是家庭矛盾。种族也好,性别也好,范围太大。就算我略有所感,也不知道该怎么动笔,因为这两个经典的议题可以展开探讨的内容实在太多了。

我想就家庭矛盾和个人选择稍微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。这就回到了我开头说的能概括全文的那句话了,这句话我特别喜欢:

我们终此一生,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,找到真正的自己。

这句话在没看小说之前,我怎么看都觉得只是一句鸡汤而已。文中可能并不能很好的叙述和贯彻这个主题,但是最后我发现我错了。如果让我来说,本文什么最触动我,那我觉得是对“自我意识觉醒”的探讨。

每个人往后回顾一生,或多或少都能在自己身上看见别人的影子,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来自外物的影响。而这个能够影响时间最久程度最深的“外物”,我认为是每个人的原生家庭。我们人生中的很多选择,有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,无非就是程度深浅的差别而已。我们要如何处理好这种别人对自己的期待,做出自己的选择?对这个问题,我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。至少对我来说,能自己做决定的话,会更加快乐一点,而且选择导致的结果也都能欣然接受,不怨怪他人。往远了说,如果自己以后也有机会为人父母的话,我也要让我的子女有自由选择人生的权利。这些就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东西,很温暖、很深刻,我希望我能一直记得这种感受。


by:正宫厮

评论(4)

热度(22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图片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